央行数字货币再次推进(央行数字货币推出)
原标题:央行数字货币再次推进(央行数字货币推出)
导读: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对数字货币展开了种种探索。1月,央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称争取早日推出央行数字货币。11月,央行公开招聘数字货币人才。12月,央...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对数字货币展开了种种探索。1月,央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称争取早日推出央行数字货币。11月,央行公开招聘数字货币人才。12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成立,网传央行数字货币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原型Demo有望在春节后推出。
据财新网报道,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与此相关的是,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
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央行将成为首个研究数字货币及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并率先探索了区块链在货币发行中的实际应用。
2016年12月15日,数字票据基于区块链的全生命周期的登记流转和基于数字货币的票款对付(DVP)结算功能已经全部实现,这意味着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已开发成功并达到预期目标,显示数字货币在数字票据场景的应用验证落地。目前已按计划完成了数字票据平台、数字货币系统模拟运行环境的上线部署,并与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数家试点银行进行了网络试联通。
该项目是由央行牵头并自主创新研发的重大金融科技成果。此举显示中国央行紧跟金融科技的国际前沿趋势,力求把握对金融科技应用的前瞻性和控制力、探索实践前沿金融服务的决心和努力。(财新网 记者 张宇哲)
1月26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就区块链适用场景、区块链技术存在的风险及如何防范、是否适用于数字货币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以下是采访全文:
中国证券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比较适合于哪些业务场景?
李伟:作为新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业务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目前主要适用于以下业务场景:
非实时性的业务场景。由于点对点网络结构中参与节点数量众多、地位对等,且每个节点均拥有交易记账权并协同提供服务,交易处理需要消耗较高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
轻量级信息的业务场景。由于区块链技术采用分散化的存储模式,每个节点需存储完整的历史交易信息,数据的冗余备份量大,存储空间消耗多。
交易吞吐量较小的业务场景。区块链技术以区块作为存储交易单信息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可信区块都要依靠全网节点完成足够的计算量后才能生成,生成区块的速度较慢。
信息敏感度较低的业务场景。在区块链网络中各节点均能够获取完整的历史数据副本,且能解读全部历史交易信息,敏感信息易被泄露,造成交易欺诈风险。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优化,将可能在其他业务场景取得突破。
中国证券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存在哪些值得关注的风险?
李伟:由于在共识机制、网络架构、数据存储模式等方面固有的特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需要关注以下风险点:
点对点网络的安全稳定性风险。区块链技术采用点对点网络结构、消息广播机制,节点可自由加入或退出网络,易遭受路由欺骗、地址欺骗攻击,导致节点共识算法结果的波动。
共识机制的交易回滚风险。由于采用分散化存储模式,同一区块可能在不同时间到达不同节点,不同节点的共识算法版本难以保持一致,在达成交易共识过程中易发生区块链分叉,导致交易回滚风险。
交易数据的信息安全风险。区块链技术未采用硬件加密措施,允许节点在区块中附加自定义信息,且区块链中历史信息不可更改。若自定义信息中包含病毒或木马,将会自动传播到全网进行恶意攻击。
信用的技术背书风险。区块链技术高度依赖于加解密算法、共识机制等,一旦密码技术被破解或密钥被盗用,交易数据将变得不可信。
扩展应用的安全漏洞风险。区块链技术具有可编程扩展性,若加载于区块链上的扩展应用存在后门或安全漏洞,将会对交易安全构成较大隐患。
中国证券报:如何防范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李伟:针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
网络风险防范。设置节点准入机制,采取身份认证措施保证节点安全可信,防范恶意节点通过构造虚假网络、频繁加入或退出造成网络稳定性风险。采用专线连接、地址绑定等控制措施,防范节点路由欺骗、地址欺骗等风险。将扁平化的分布式网络结构进行改进,由不同节点分别承担交易的记录、验证等功能。
数据风险防范。节点广播消息时,通过仅公开必要的交易验证信息、限制交易数据获取、信息加密后广播等措施,防范数据泄露风险。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体系,提高密钥与证书的安全性,防范密钥被盗带来的交易欺诈风险。
应用风险防范。加强区块链可编程应用的代码质量管控,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检测,保证程序代码健壮性。采取频次限制、额度限制、关键接口限制等风控措施,防范程序漏洞引起的交易风险。建立异常交易风险处理预案,保证交易参与方权益。
信用与共识风险防范。优先选择可靠的密码技术,改进优化共识算法,减少资源浪费,设置安全可靠的共识达成条件,防止交易回滚风险。
中国证券报:区块链技术是否适用于数字货币?
李伟: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逐步得到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密切关注,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数字货币涉及分布式架构、密码技术、安全芯片、移动支付、可信计算等多种技术。区块链技术仅是数字货币可选择的实现技术之一。未来是否应用于数字货币,取决于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业务处理性能、交易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能否得到解决,有赖于产学研各方在其技术体系、应用框架等方面不懈的探索完善。为此,人民银行于2016年选择在票据业务场景搭建区块链技术应用原型系统,积极组织各方研究其技术成熟度和业务适配度,验证其在金融行业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中国证券报:目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您如何看待?
李伟:人民银行高度关注新技术发展,一直秉持科学、严谨、开放的态度,坚持规范与创新并重,积极稳妥推进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工作。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加快金融业务创新,有助于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此同时,新技术应用提高了业务与技术的耦合度,增强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隐蔽性,网络攻击、技术依赖等风险也相伴而生。因此,对于区块链技术,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把技术研究做实做透,重点从实时性、吞吐量、资源利用率、敏感信息保护等角度分析应用场景,强化技术风险防范,审慎布局区块链技术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金融业务创新。(中国证券报记者任晓)
整合自:财新网、中国证券报
-2017继续开展合规管理培训-
2017已经来到。经过2016这个“监管元年”开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和监管文件密集出台后,业内早已达成共识:“合规则生,违规则死”。
随着整治阶段的不断推进,还有很多平台在满足“借款限额”、“资金存管”、“信息披露”等合规要求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如何建立合规制度?如何与监管层进行互动?2016年九月开始,网金创新塾成功举办四期培训。2017年春节后,“网金创新塾”将继续开展“合规管理”系列培训,欢迎您的提问,持续接受预报名。
预报名对接
(长按识别,添加联系人并提出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主编简介
黄震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